天山網訊(記者郭君報道)同是知青同回城,共度一生幸福情。如今,已經共同走過人生風風雨雨近五十年的汪煥然和杜風清,經過知青歲月的洗禮,夫妻感情如經年老酒般醇厚。
  2014年70歲的杜風清,是1961年從上海來到伊犁的知青。在那個年代,她一門心思想的是如何干好工作,壓根沒考慮過個人的事情;而今年75歲的汪煥然則是從湖北來伊犁的知青,那時也懷有同樣想法,要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乾出一番事業。
  住著地窩子、啃著黑饃。就這樣,一個當教師,一個是司機,兩個年輕人在各自的崗位兢兢業業地工作著。
  離家千里,艱苦的環境和思家的滋味很容易讓人溝通。一年後,年僅19歲的杜風清與汪煥然相識相知,隨著時間的推移,兩顆年輕的心越來越近,感情越來越好。正當他們準備確定戀愛關係時,杜風清的母親知道了這件事情,極力反對,原因是汪煥然出身不好,自小就是一個放牛郎,杜風清的母親當然不願意自己知書達禮的女兒找一個這樣的人托付終身。
  “遠離家鄉和親人,那份孤獨和寂寞常人無法想像,碰到一個甘願為自己付出一切的人,我當然不願意錯過。”杜風清說,當時,年輕的自己為了這份同甘共苦的感情,與母親展開了冷戰。功夫不負有心人,5年後,兩個真心相愛的人終於走到了一起。
  當年幾乎沒有什麼婚禮,他們在知青戰友的幫助下,從地窩子搬進了窯洞。沒有新被子和傢具,也沒有錢照上一張結婚照,只是把各自現有的物品搬放在一起,就算結了婚,但也甜蜜不已。
  結婚後,杜風清在原兵團建築工程二師14團也就是現在的四師拜什墩農場當教師,兩個人的新家也安在了這裡,汪煥然在四師汽車營當司機,兩個人雖然結婚了,但不在一起。婚後的生活是艱難的,杜風清起早貪黑去上班,回家需要挑水抱柴、洗衣做飯,在伙食上是粗菜淡飯,能填飽肚子就算不錯了。艱難的日子就這樣日以繼夜、月復一月。1968年大兒子出生了,這不僅給夫妻倆帶來了希望,也給集體戶同學們增添了快樂!不過在生活上也更加困難了,但再苦再難,夫妻倆也是心甘情願的。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幾乎天天都在外面出差,如果哪一天在家,那肯定是汽車出現了故障,要在單位修車。”提起老伴,杜風清嘴裡埋怨著,臉上卻蕩漾著笑容。工作狂的丈夫每年都是單位的先進,這一點讓杜風清深感榮耀。不過汪煥然長年出差在外,家裡可苦了杜風清。但是這些她從來不給丈夫講,相反她還處處想著丈夫。那時,知青都是在大食堂吃飯,每當丈夫捎信說要回來時,杜風清都是買一份平日里自己捨不得吃的葷菜給丈夫留著,有時丈夫不能按時回來,杜風清都是把菜從早上留到下午,再留到第二天,最長的一次她給丈夫留菜留了三天,也沒見他的影子,她只能將已經變了味道的菜倒掉。
  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到了下午,汪煥然都沒有回家,杜風清心想,丈夫肯定又在加班,吃過年夜飯後,她早早洗漱完畢,在燈下看書。突然,她聽到咚咚咚的敲門聲,強忍著心中的驚慌,杜風清悄悄走到門邊,透過門縫,她驚獃了,是丈夫站在門外〈著丈夫類似楊子榮的裝扮,她一下笑出聲來,但笑著笑著,眼淚不知不覺流下來了,那一刻,她百感交集。因為她知道,從伊寧市到家78公里的雪路,丈夫是騎自行車回來的。汪煥然說:“如果我不回家,誰陪我的妻子過三十,再苦再累又有什麼。”
  那個時候,物質非常匱乏。杜風清懷孕八個多月的時候,汪煥然想給她買點紅糖補補身子,但是未能如願。一次他在一個小鄉村給工地拉材料,跑了許多家商店才給買了一小紙箱紅糖,他高興地連夜往家趕,第二天到家時天剛亮,杜風清走出院門提水時,遠遠看見丈夫扛個箱子往家跑,心想,扛的什麼呀當她知道那是丈夫給她買來補身子的一箱紅糖時,她流淚了。因為她知道丈夫是連夜趕回來的,就為了這一箱紅糖。
  1980年,夫妻先後調回伊寧市。“當時真像到了天堂,知青的歲月雖然很苦,但畢竟是人生的一份經歷。”杜風清說,
  從下鄉到今天,四十年彈指一揮間,風雨同舟的一對知青夫妻在坎坷的歲月中一路走來,歷經風雨,同甘共苦,真是不易。現在兩個兒子都已成家,孫子和孫女也非常有出息。兩年前,他們又搬進了100平方米的高層樓番回望知青生涯,杜風清說:“儘管歲月改變了容顏,自己也步入了老年,但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幸福美滿,我和丈夫從知情時代結下的友情和甜蜜的愛情始終不變,直到永遠。”杜風清說,這樣的日子她願意再過一百年。  (原標題:伊犁:知青夫妻的幸福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hwounzouoc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